佛教徒應有的禮節(下)
發布者:佛教世界  發布日期:2022-05-20 09:42  瀏覽次數:390

佛教徒應有的禮節(下)
2)行為上的禮節
  
  所以,在家佛教徒對僧的禮節,也是不可少的。在家人遇到出家眾,如果是在室內,應該行五體投地的頂禮;只要是出家眾,不分男女老少,都要一律頂禮。頂禮的時候,是向著佛的方向頂禮,所以,也等於是在向佛頂禮。頂禮的時候,要說:“頂禮師父三拜”,或“頂禮法師三拜”,受頂禮的法師會說:“一拜就好。”那麼,一拜之後,就不要再拜了。有些法師較謙虛,會說:“問訊就好。”那麼,就不要頂禮,依法法師的意思,問訊就好了。
  
  能夠對出家眾,不論男女老少,也不分識與不識,見面時,都行五體投地的頂禮不但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,也是一種難得的修養,自然會給人一種良好的印象,法師如果要開示你,必然也會認真點。因此,如果要向法師請示,一定要頂禮。這表示你的謙虛受教。
  
  就算不頂禮,見了出家眾,也應該行個問訊禮。如果在家佛教徒見了出家法師,連個問訊也沒有,那就不知會給予人怎樣的感覺了,人家可能會覺得你不是個佛教徒——至少,不是個正信的佛教徒吧?要不然,怎麼連個佛教徒初步的禮節也不知道呢?要不然,怎麼連個佛教徒初步的佛教徒,而你竟然沒有這種初步的禮節,那麼,你給人家的印象,將會更壞了,別人一定會認為你貢高我慢!不然,就是認為你沒讀書,程度低,連這種禮節都不知道!想想看,一個小小的禮節,會給人產生這麼大的印象,禮節是不是很重要呢?那就不問可知了。
  
  因此,在家佛教徒見到了出家法師,不論識與不識,最越劇驪,都要行個問訊禮,不可因為跟法師很熟,就可以免了它,也不可以因為跟法師不認識,就視若無睹。
  
  同時,問訊的時候,要記住;對長輩的問訊,必須合掌兼低頭、彎腰,成九十度鞠躬才行,不可只是合掌,身首都不動,昂然而立,這是長輩對晚輩之禮。譬如:當在家眾對法師問訊,法師合掌,便算是是回禮了,不必也低頭彎腰九十度鞠躬。常見到很多在家眾見到了也家法師,都是昂然而立,只是合掌,這實在不成禮節——不是問訊禮、不是在佛教徒對出家法師應有的禮節。這點,希望在家佛教徒能夠注意一下。
  
  我國的佛教,屬於改革式的大乘佛教。大乘佛教注重弘揚佛法,度化眾生。因此,必須講究方便,不若傳統式的佛教——也就是目前流傳於錫蘭、泰國的南傳佛教那麼的嚴守規矩。
  
  在泰國,在家眾是不敢跟郵家法師同桌而食的。因為,給予出家眾的餘食,是屬於供養,如果在家也與出家法師同桌而食,豈不也接受供養了?在家人如何消受得了?因此,出家眾吃飯時,在家人只在旁邊當侍者,為出家眾添飯或作其他的服務。但在臺灣,則不拘此節,在家人常是跟出家法師同桌而食;甚至在家人到寺院去,都有勞出家眾為他煮飯菜呢。當然,這對出家人來說,是在行菩薩道,是在方便攝化眾生,無可厚非。只是,在家佛教徒必須知道,這有損於自己的福德,對寺院或法師,應有所付出,以彌補自己的損失。
  
  另外,談到供養的禮節,也是很重要的。供養是指下對上,也就是說,凡是身份較低的人給予身份比自己高的人東西,都可以說是一種供養。曾經見到不少在家佛教徒給予法師東西,卻說:“師父,這個跟你結緣。”總會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覺。結緣是法師給予信徒東西時說的,是上對下的一種慈悲語氣與客氣話。在家眾給予出家眾東西,應該說:“師父,這個供養您。”要不然,就說這個給您也也要,說要跟師父結緣,話中之意就表示代要度化這個師父了。在家眾要度化出家眾,那你真是維摩詰居士了!但,是嗎?
  
  佛養在佛教中,也有它的儀式,無論是對佛或對出家法師供養,都必須雙膝跪下,然後將要供養的東西,雙手奉上,才成供養的樣子。有些在家佛教徒從養法師時,卻不是這樣,而是站著,將東西隨手拿給法師。更有法師坐著,有家眾站著,比法師高,隨手將東西拿給法師,說要供養法師。請想想看,這種動作像是在供養嗎?不然不像!這像長輩在分東西給晚輩。你說:是不是?
  
  因此,供養者必須雙膝跪下,然後,將要供養的東西,雙手奉上,才成個供養的樣子。就算方便一點,不必跪下,也要彎個腰,雙手奉上,孝像個下對上的供養。
  
  大乘佛教比較和光同塵,法師也都很隨和,因此,有些佛教就會有不拘小節的習慣。其實,應該有的禮節,還是要有的。
  
  (3)書信上的禮節
  
  除了與法師相處時,必須注意應有的禮節之外,書信的禮節也是不可少的。本人出家以來,所接到在家居士寫來的信,幾乎十封中有九封,在稱呼法師與自稱上,都寫得不適當,必裏難免感慨,現代的佛教徒,何以在書信上,如此的外行?所以,順便也將佛教徒書信上的禮節,做個介紹。
  
  首先談到信封上的寫法。在家佛教徒寫給出家眾的信,可以不必寫姓,因為我國的了家人都是冠於佛陀的姓,一律姓“釋”,不像世俗有百家之姓,所以只要寫法號或未能名就可以了。只是,必須在法號(法名)間加以“上下”的稱呼, 如:“上慧下安”。“上下”兩字應該比法號(法名)小一點,並且,寫在法號稍右的地方。
  
  “上下”是什麼意思呢?它是一種尊敬語,可能也有“上求佛法,下化眾生”的意義(是否如此,有待考證。)而這正是出家眾的目標。出家就是為了要上求佛法、實證佛法,然後,去度化眾生,與佛法的崇高比起來,眾生自然只有居下了。因此,度化眾生,又樂為“下化眾生”。在稱呼出家眾法號(法名)時冠以“上下”,不但含有尊敬的意味——尊敬於了家眾的上求佛法,下化眾生——無形中,還具有警惕對方的意義在,等於說:某某法師,你有不有在上求佛法、下化眾生呀?!因此 ,寫給出家眾的信,名字間加上“上下”,具有它的特別意義。
  
  在此,順便一提,平常,佛教徒遇到不認識的法師,要請問他的法號時,也不可以直問:“法師,你的法號叫什麼?”或“名字叫什麼?”這種問法,是沒有禮貌的,應該問:“法師,請問您的‘上下’怎麼稱呼?”如此,才合乎佛教徒的禮節。
  
  現在言歸正傳。法號(法名)下的稱呼,如果是年紀較長的法師,可以稱為“老法師”、“大法師”;有名望的,就稱為“大師”也要以;與年齡相差不多的,寫“法師”就可以了。另外,看對方是專攻哪一法門,以及佛教界如何認定他,來加以稱呼也可能。譬如:“律師”“禪師、“論師”、“尊師”等等。法師之下的稱謂,也是很得要的。凡是有封口的信封,必須寫上“啟”字,才算有禮貌。
  
  常見到一些有封口的信,都是寫“N睡“字,這就會給人一種不懂禮貌的感覺。”收“是用在明信片上:因為明信片沒有封口,自然無可“啟”,只要對方收到,翻到背面一看就可以。但信封就不同了,信是放在信封裏面,對方收到信之後,是不是要勞動他的手來“啟”開信封,寫上“啟”字,就含有請對方高抬貴手,“啟”開封口,看看裏面的意味,這不就顯得很有禮貌與客氣嗎?如果信封寫“收”字,好像是說,你收到信就好了,不必啟開來看。不必啟開信封來看裏面的信,人家又怎麼知道你要告訴他什麼?你又何必寫信給他呢?這不就令人覺得很不有禮貌?由此可知,“收”與“啟”給人家的感覺,有如此大的差別,寫信的人,怎能不注意呢?
  
  為了增加信封上的禮貌,在“啟”字上,往往還一些稱謂。比方:“尊啟”、“慈啟”、“道啟”——這是寫長輩的稱謂,也適合在家佛教徒寫給出家眾來用。有時候,會看到在家居士寫給出家眾法師的信,寫的是“淨啟”,這是不對的。“淨啟”是長輩寫給晚輩時所採用。比方:法師寫信給在家居士,就可以用“某某居士淨啟”,平輩通信,也可以寫“淨啟”,平輩通信,也可以寫“淨啟”;但寫長輩的信便不適合如此寫,會給人目無尊長的感覺——至於明信片“收”字上的稱謂,與信封上的一樣,因此不再說明。
  
  以上談的是信封上的稱呼寫法,現在現來說信內的稱呼。
  
  在家佛教徒寫信給出家法師,開首上應該如何稱呼呢?如果是自己的皈依師父,就直稱“師父”就可以了,或者稱“恩師”、“上人”、“師尊”、“吾師”也可以,不必寫對方的法號(法名),這就如世俗寫信給自己父母或至親,也只是寫“父母”或“伯父”、“叔父”、“舅父”,不必寫對方的名字,是一樣的道理。
  
  如果寫給皈依法師以外的法師,則要看對方年紀小大而定,年齡較大的,可以稱為“老和尚”、“大和尚”、“長老”或“老法師”、“大法師”,同樣不必寫上對方的法號(法名)。這是含有避諱的意思——在中國禮俗上,晚輩對長輩不敢直呼其名,直呼長輩的名會被認為不尊敬長輩,沒教養。
  
  寫給跟自己年齡相差不多的出家眾,則可以寫上對方的法號或法名,惟必須冠以“上下”,像前面所說信封上的寫法。但也可以不必寫對方的法號(法名),只寫上“師父”或“法師”、“大德”、“住持”等,也是可以。因為在信封的封面上,已經寫上對方的法號,有了稱呼。
  
  接著再來變,“師父”或“法師”等下麵,要怎樣寫呢?對於在家居士來說,所有出家眾的身份,都是屬於長輩的身份,因此,要以稱呼長輩的方式來寫,即“慈鑒”、“尊鑒”或“慈座”、“尊座”、“仁座”,以及“佛眼”、“道度也是可以的。
  
  那麼,結尾又應該如何祝賀對方呢?在祝賀方面,可以用“敬請”、“恭請”、“順請”或“敬頌”、“恭頌”、“跪頌”、“順頌”、以及“敬叩”、“恭叩”、“跪叩”等。至於應該祝賀對方怎麼的言語,才適當呢?可以用“慈安”、“尊安”、“法化無疆”、“慈航普渡”、“福慧無量”、“得大自在”、“智慧圓滿”、“法喜無量”以及其他含有吉祥意味,並且兼能表達出晚輩對長輩敬意的言詞,都可以使用。
  
  最後,談到信末的自署。如果是寫給皈依師父的信,可以自稱“弟子”或“皈依弟子”及“徒”,寫信皈依師父以外法師的信,自稱上可用“三寶弟子”,然後寫上自己的姓名。姓名上寫下“頂禮”、或“跪白”、“和南”。但以“頂禮”比較適當;因為,佛教徒在佛法僧三寶之前,以頂禮為主要的禮節。有些在家居士寫給出家法師和信,信末姓名下寫“合十”、“合掌”,這是不適當的。“合十”、“合掌”適用於平輩,以及長輩寫給晚輩的信中。如果晚輩寫給長輩的信,不寫“頂禮”也可以寫“問訊”,總比“合十”、“合掌”好:但總不如“頂禮”來得適當。
  
  三、結語
  
  以上簡要的說明了佛教徒有關的禮節。這些禮節大多針對在家佛教徒來說,因為在家佛教徒有些才剛進入佛門,如果沒有人加以解說,自然不會懂得佛教的禮節。就算信佛已久,但學佛對在家人來說,只能在業餘加以用功,時間是比較有限的,未必會注意至佛教禮節。
  
  只是,個人懂得有限,也可能有些禮節,一時沒有想到也就不能寫出。還望十方大德有以指正是幸。 轉自學佛網http://www.xuefo.com

上壹篇文章:美妙絕倫的極樂世界

下壹篇文章:菩薩戒